中医学理论体4大经典著作你读过吗?_
精准匹配效率高
全程跟踪助力学习

中医学理论体4大经典著作你读过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等四部医学经典著作的问世。

二维码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等四部医学经典著作的问世。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简称 《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本书分为 《素问》和《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集众多医学家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编纂而成,是对先秦至西汉医学成就的整理和总结。书中全面运用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深刻探讨当时哲学领域中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重大命题,阐明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养生的原则和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等问题,不但为构建中医理论奠定基础,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继续发展的基石。  《内经》建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以指导维护健康、养生防病等;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构建了藏象学说,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功能,将人体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生殖、精神等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创立了经络学说,阐述对机体的网络调节作用,并以精、气、血、津液、神的作用维系和调节着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从而奠定了藏象经络理论的基础;在疾病防治上提出 “治未病”的观点,对病因、发病、病机及疾病诊断、治疗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经》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形成的基础与发展源泉。
 

《难经》

《难经》 又称 《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约成书于东汉,传说为秦越人所作。《难经》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机、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在 《内经》的基础上,对脉学特别是 “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和创见;对藏象理论中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有所阐扬和发展,从而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故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 《内经》并提,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张机 (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经晋·王叔和整理,分为 《伤寒论》与 《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创造性提出 “六经辨证”理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康复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论述;《金匮要略》以脏腑论内伤杂病,对以内科为主兼及妇、外科的40余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处方、用药等都有详细记载。  《伤寒杂病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剂,故后世医家多尊之为 “医方之祖”,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简称 《本草经》或 《本经》,成书于东汉,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集秦汉时期众多医家搜集、整理、总结药物学经验成果的精华,全书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和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之药无毒,主益气;中品之药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下品之药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根据中药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中药学 “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书中明确 “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药理学与病机学密切结合,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同时,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 “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中药组方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从战国至秦汉时期问世的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所载的内容来看,当时的医家们不但已构筑起中医学的理论框架,而且能够有效地运用药物、针灸等治病技术,善于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 (针)为一体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师承咨询热线:13051379723(微信同号)

  • 推广中医师承
  • 发掘确有专长
  • 促进中医发展
  • 宣传中医文化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 依康师承中心 招生热线: 13051379723 电子邮件: yikangxinxi@126.com

微信:依康师承中心

微博:依康师承中心

备案信息 :京ICP备2021002754号


Copyright © 2021   北京依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