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构,主任医师、教授。曾任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胃肠病专著《中医胃肠病学》和《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等专著及《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等。
学术贡献
百病皆由脾胃虚而生脾胃的功能健旺,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①气机的升降以脾胃为中枢。中焦气机通畅,肺气得宣,肝气得疏,心火得下,肾水得上。脾胃气机通畅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运行的关键;②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关系着病人体质的强弱、疾病的转归;③诊察脉象中胃气的盛衰可判断病情的进退和预后。顾护胃气是临床用药的要义。④调理“后天之本”,可以更好地发挥口服药物的药效。
消化系统疾病多从脾胃气虚论治,李乾构教授认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际上是脾胃纳运功能失职的结果,而导致脾胃纳运失职的根本原因就是脾胃气虚。①脾虚气滞论治胃病。他认为胃病临床上症状虽虚实夹杂,但以脾胃气虚为主者居多。②脾虚肠燥论治便秘。李教授经验多数便秘患者为虚实夹杂证,故健脾通下是关键。③脾虚湿困论治腹泻。泄泻大多是因为脾胃虚弱,脾不运化水湿所致。溃疡性结肠炎,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有脾虚的因素。④土虚木乘论治胆病。“土壅则木郁”,土虚则木乘。另一方面,肝胆产生病变脾土受损首当其冲,故治胆病当先补脾胃。
治脾十五法中医脾的功能包涵西医的消化、血液、循环、运动及免疫等多个系统功能,“脾”是脾胃学说的核心部分。根据脾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他形成了特色的“调脾十五法”,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
脾胃病多治以甘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时喜用参、术、芪、草等甘味药。健脾益胃多用甘。其中阳不足者治以甘温,阴不足者治以甘凉。攻邪扶正宜用甘,缓急止痛也用甘味药。
论“润燥互用”脾虚饮食水谷不能被消化吸收利用,湿热内生。同时人体阴津生成是不足的,从而导致患者有口渴症状,所以李乾构教授在健脾化痰的基础上,加用养阴生津清肺之品,既针对湿热伤津,又能预防燥湿化痰诸药温燥伤阴。
论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在起源上是共同的,既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作用,又具有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构成了中医“药食同源”理论的物质基础。气味理论是药食同源的内在规律。应该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调理。
科研成果
发表《治泻十法》、《治脾15法》、《治脾病15法》、《急症胃痛诊疗常规》等论文6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10余项。
主持制定的急症胃痛诊疗规范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同,编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诊诊疗规范》,供全国各中医院执行。羊角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获得19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感染性疾病中证的客观指标探讨、温中止痛口服液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急症胃痛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262例急症胃痛的临床研究、胃痛系列中成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分别在1989、1990、1992、1994年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一、二等奖,鲍友邻胃痛专家系统、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获北京市1995、1998年科技成果二等奖。研制开发的气滞胃痛冲剂、虚寒胃痛冲剂、阴虚胃痛冲剂等药已批量生产,在国内外广泛使用。
中医师承咨询热线:13051379723(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