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耀庭,男,1930年生,主任医师,教授。1954年毕业于山东济南山东医学院,国家级名老中医。就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中医系学委会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全国中医学术继承工作导师,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院士。1961年北京市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班结业。临床工作50余年,中医教学30余年。有坚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专业上,善长中医温病学、儿科学,临床善于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儿科热性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免疫性疾病,尤专于治疗长期高热、低热、小儿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腹泻、病毒性心肌炎等症。
学术兼职
历任北京市职工教育学院中医部副主任、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科研处处长,学院学委会副主任等职。自1980年起一直为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硕土研究生多人。1997年确定为第二批国家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1998年被北京中医药大学聘为该校客座教授,同年,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授予该院院土学衔,2000年春该院又授予荣誉博士学衔。
学术思想
1周耀庭教授治疗长期发热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长期发热是指发热持续2周以上。周教授认为长期发热是一个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患者病情简单、复杂情况不一,病程短者2-3周,病程长者可持续几年。
根据体温高低将长期发热分为长期高热(体温在38℃以上)和长期低热(体温在38℃以下)两大类。
长期高热者可分为肺胃壅热,兼感外邪、湿阻膜原、气分湿热、痰热蕴肺4型,长期低热者可分为毒热不净,邪伏阴份、宿食停滞,滞热内盛、湿阻膜原、气分湿热、阴虚内热、瘀血内停、气血不足7型。周教授临证非常注重周密观察,仔细分析,强调对病史的分析,从不放过微小的变化,尽可能去捕捉辨证线索。在不全面、不典型的证候表现中善于抓住辨证要点;对于疑似证予以鉴别,并加以排除。故临证方证相应,疗效显著。
2周耀庭教授运用新感温病理论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周耀庭教授认为其病因复杂,寒温并存、病位多犯肺胃、病机多样,变化多端、小儿兼证,不可忽视等的观点,归纳其重点辨表证有无、辨里热层次、辨正气盛衰、辨疾病顺逆、辨兼夹之有无的辨证要点和技巧,在治疗大法及原则方面提出透邪原则、祛邪原则、保津原则及止嗽定喘的方法。
3周耀庭教授治疗斑疹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周耀庭教授认为观察斑疹可以辨别病因、邪气部位及深浅、病证阴阳虚实、病情轻重及预后。
斑疹色红为热、色紫为夹毒,色黑为热极,紫黑兼夹瘀血;
疹出及消退较快,皮损瘙痒为有风;局部皮肤水泡、津水渗出为有湿。
发疹属卫营同病,发斑为气血同病,斑疹同见为邪气浅深不一,几乎涉及卫气营血各层。
斑分阴阳而疹无阴证。外感热病多为阳斑,杂病则阴阳互见。
斑疹为营血热毒外达的表现,一般以稀疏均匀为好,但麻疹以疹点遍布全身为顺;斑疹色泽以红而光亮为顺,黑而晦暗为逆;形状以松浮为顺,紧束为逆。
斑疹出,病证减,多为伏邪温病,表明邪由深出浅,病情向愈;斑疹出,病证重,多见于新感温病,表明邪由浅入深,病情发展。斑疹外发,邪入营血,治以清营凉血;斑疹外发,多兼毒邪,故配伍清热解毒之品;斑疹之出,是营血的毒热有外透之机,治疗要因势利导,配伍透达之品;疹出太阴,斑发阳明,治疗要密切结合肺胃。斑疹可分为疫疹、温病斑疹、杂病斑疹、皮肤病斑疹。疫疹包括猩红热、麻疹、手足口等。温病斑疹包括败血症、肠伤寒、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杂病斑疹杂病斑疹包括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皮肤病斑疹包括荨麻疹、痤疮、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等。
4周耀庭教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周耀庭教授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尤其擅长治疗胃脘痛、泻与痢。对于胃脘痛患者,周教授认为中焦虚寒及肝郁气滞是其主要病因,故常采用温中散寒、疏肝和胃之法进行治疗。反对不审病因,动辄理中丸、补中益气汤之类,致使胃痛缠绵不愈。泻与痢虽皆为脾胃疾病,但泻责之于湿胜,病在脾,治疗上须结合病因,祛湿分利是其原则;痢是因湿热化燥,深入血分,病在大肠,禁止分利。本论文将周教授治疗胃脘痛、腹泻、痢疾的常用治法、处方及药物进行了系统总结。
5周耀庭教授治疗皮肤科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痤疮、荨麻疹、湿疹及过敏性皮疹这四种病虽然均属皮肤科疾病,属于不同的病种。但周教授却认为这四种病有密切的联系。病因方面均为风湿热毒内蕴,外感风邪所致;涉及脏腑多为肺、脾胃。风与肺有关,湿热毒与脾胃有关。在治疗上均要散风清热利湿解毒,要加强祛皮肤风湿之品。但同中有异,四种疾病在病机方面各有侧重,选药治疗方面要有针对性。本论文将周教授治疗荨麻疹、痤疮、湿疹、过敏性皮疹的常用治法、处方及药物进行了系统总结。
6周耀庭教授治疗血液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周教授对血液病的辨证治疗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血液病与何脏腑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脾胃为后天,肾为先天,关系密切。精血同源。肾藏精,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2)现代医学诊断贫血,绝对不等同于中医的血虚证。
(3)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临证要充分认识到瘀血的危害。“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不去,血不归经”。
7周耀庭教授治疗郁证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周教授认为,当今社会,由于国际国内竞争加强,经济快速发展,工作、生活、学习节奏加快,各方面压力增大,甚至影响到儿童,所以无论男人、女人,成人、儿童,也无论国外、国内,城市、农村,由于情志失调不能自我排解导致郁证的情况日益增多,肝气郁滞、肝郁化火等证甚为常见,影响面广,对这方面的调治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但是此类证表现多种多样,治疗亦须因证而异。
中医师承咨询热线:13051379723(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