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 “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刘完素 (字守真,后人尊称刘河间):主张火热论,提出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为外感和内伤疾病的主要病机,故在治疗中多用寒凉药,后人称为 “寒凉派”。代表著作有 《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1182年)。
张从正 (字子和,号戴人):力倡攻邪论,提出 “病由邪生”,主张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用药攻”,故在治疗中多用汗、吐、下三法,后人称为 “攻邪派”。代表著作为 《儒门事亲》(公元1224年)。
李杲 (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力倡脾胃论。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为 “补土派”。代表著作为 《脾胃论》(公元1249年)。
朱震亨 (字彦修,后人尊称朱丹溪):力倡相火论,主张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善用 “滋阴降火”,后人称为 “滋阴派”。代表著作为 《格致余论》(公元1347年)。
金元四大家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各有创新,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刘完素 (字守真,后人尊称刘河间):主张火热论,提出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为外感和内伤疾病的主要病机,故在治疗中多用寒凉药,后人称为 “寒凉派”。代表著作有 《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1182年)。
张从正 (字子和,号戴人):力倡攻邪论,提出 “病由邪生”,主张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用药攻”,故在治疗中多用汗、吐、下三法,后人称为 “攻邪派”。代表著作为 《儒门事亲》(公元1224年)。
李杲 (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力倡脾胃论。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为 “补土派”。代表著作为 《脾胃论》(公元1249年)。
朱震亨 (字彦修,后人尊称朱丹溪):力倡相火论,主张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善用 “滋阴降火”,后人称为 “滋阴派”。代表著作为 《格致余论》(公元1347年)。
金元四大家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各有创新,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中医师承咨询热线:13051379723(微信同号)